实际来说,诗写完了,除诗以外的话儿,写什么都是多余的。就像一位母亲,经过十月怀胎,孩子终于降生了,此时除了兴奋和急于起一个有寓意的名字外,别的暂时是不会想的。至于自己的孩子好坏都是自己孩子好,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那是别人的事儿。但是,这些诗真的写完后,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要说点什么。说点什么呢?也许是多年不写东西的缘故,在商战中摸、爬、滚、打惯了,慢慢养成一种习惯。真的写了点东西也染上了商战中那么一种习性,那或许就是一种不言败、不服输的精神吧!
写这样一本清宫系列散文诗,不是异想天开,也不是拍脑门的事儿。这要得益于中国现代著名油画家、油画大师姜先生精美的画作—紫禁城系列油画。是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启发了我写清宫系列散文诗的想法。
他那细腻的表现手法、严谨的构思以及超出画本身以外的深邃意境,深深地感动着我,深深地激励着我,深深地鞭策着我拿起这支笨拙的笔。
我之所以用散文诗这种文体解读姜国芳先生紫禁城系列油画,用心去体会姜国芳先生反映清宫生活的画中深邃意境,写出一段段充盈着我浓浓情感的文字。一是我比较偏爱和擅长用这类文化表达我的情感世界。二是清宫体裁小说、电视剧已经出版了好多。林林总总清宫作品中,唯独没有散文诗这种文体描写清宫生活的。清宫中上至天子下至宫女的残缺的畸形的情感生活,散文诗这种载体更益于驾驭和表达。
同时,不能把这本集子理解为诗配画,诗写成后再去找相似或近似的画和插图填充。这种形式很难把诗和画融为一体,达到诗画合一的境界。我这本散文诗集是画配诗,是先有姜国芳先生紫禁城系列若干幅具象的画,然后才有我根据那意境悠远的画,写出充满情感和意象的诗。这样,诗就有一个坚实的载体。诗因画变得有血有肉,而画通过诗的联想进一步拓展了内涵。以此,诗画能很好地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。
在此,我真的要谢谢油画大师姜国芳先生给了我诗的支点和灵感。感谢姜国芳先生在开拓油画这种西画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,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,这样,给新诗和散文诗寻求新的突破找到一个点。
由于我的欣赏水平、鉴赏水平、文笔功夫、写作能力实在有限,有玷污和曲解先生大作的地方,敬请谅解,并恭请先生教正。
写到这儿应该打住。但是,就诗和散文诗界的前辈和同仁还想说上几句。
无论是诗还是散文诗,在当今经济大环境下是没有什么市场的,这一点我不说,世人皆知。那么为什么诗和散文诗没有市场呢?究其原因,一是这类文化本身有先天不足是一个方面的原因,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。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,有文字以来就相继有了诗,这点谁也不会否认。
《诗经》距今有多少年不必细说,连一个中学生都能很快就答上来。那么,那里的诗为什么能传承至今?这应该好好地令我们这些写诗的人仔细地想一想了。
唐诗、宋词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能倒背如流,这一点说明什么呢?
我想不外乎是这些诗是从生活中演绎和提炼出来的,有着深厚生活底蕴的东西是具有不衰生命力的。二是当今经济大环境下的冲击又是另一方面的原因。但是,这也不是主要原因。人们,包括那些文人,谁也不能认定《论语》有什么市场。但是,于丹却实实在在地用心得的形式把《论语》推向了市场,其结果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和认同。易中天《品三国》把昔日评书里讲乱了的《三国》品评得沸沸扬扬。这里当然有电视传媒的作用。但是,其本身又不全在传媒。所以,诗也好,散文诗也罢,没有市场是写诗的人的错,不能归罪于诗和散文诗。
我真诚地期待着诗和散文诗能走出低谷,期待着写诗的人多了解一下市场,写出市场需要的诗来。我想,这个市场就是大众。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之见,也许会得到那些诗人们的唾弃,认为我不知道什么是诗。不过,这些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的东西不论什么文学形式都是给人看的,给人看、让人读,首先要让人能读懂,让少数人读懂不行,因为文学作品不是学术专著。只要文能达意,能够表达所能表达的思想或是感悟就够了,能不能产生共鸣是又一回事儿。
如果我这些清宫系列散文诗拙作,能够给沉闷的诗和散文诗界拓展一个新的途径,有一点有益的启迪,或是一点点反面的、失败的警示,我就知足了。
尽管诗和散文诗还没有市场,我还要努力写着,因为我相信,只要我或者那些同仁真的用心了、尽力了,诗和散文会好起来的。
2007年7月夏 于寒舍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